根據國內大規模的孕婦營養調查,鐵的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樣的3成,鐵質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
成年女性缺鐵率是16.9%,台灣每6個女生就有1人缺鐵,其中13-50歲的女性為高危險群。

鐵質的作用?
1.紅血球,幫助運送氧氣到全身,若鐵質不足,則容易感到疲倦、頭暈、臉色蒼白、心悸、呼吸急促等現象。
2.做胺基酸及酵素成分,餐與體內氧化還原反應,缺鐵導致肌耐力降低,使得容易覺得肌肉痠痛、肌肉無力,亦可能有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目錄
懷孕缺鐵對媽媽的影響
1.會出現口腔炎、舌炎等,還會有皮膚及毛髮乾燥、面色蒼白、全身無力、容易喘、心悸等症狀。
2.頭暈、頭痛、眼花,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會出現意識模糊、昏厥。
3.造成消化系統紊亂時,會出現食慾不振、感到腹脹、想吐、便秘等現象。
4.缺鐵嚴重還會引起呼吸中樞低氧或者是高碳酸血症,並引發心臟衰竭。
5.身體的抵抗力相對較低,更容易造成產後感染。
孕婦缺鐵對寶寶的影響
1.可能造成子宮內缺氧,進而導致胎盤灌流及供氧不足,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且寶寶必須從媽媽身上獲得6個月鐵質儲存,若媽媽不足,寶寶的儲存量也會不夠。
2.容易出現早產,分娩困難或是新生兒體重不足。
3.缺鐵很嚴重的媽媽,可能導致胎盤灌流及供氧不足嚴重不足時,容易發生胎兒生產前子宮內死亡,造成流產、死胎,威脅著母子生命危險。
孕期鐵質攝取量吃多少?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一般女性、懷孕第一期、第二期每日鐵建議攝取量為15 mg,懷孕第三期每日鐵建議攝取量為45 mg。

懷孕後期體內血量開始增加,對鐵的需求也變高,且在生產時,無論是剖腹產還是自然產,都會流失很多血液,所以最好增加鐵的補充,為生產最好準備。
對寶寶來說,在出生後的四個月內,寶寶的飲食中很難攝取到鐵質來源,媽媽懷孕後期,每天從母體輸送3~4毫克的鐵供給寶寶,寶寶會預先儲存鐵質,供給出生後到副食品前之間的鐵質需求。
孕婦鐵質該怎麼吃?
一般而言,顏色越深的食物,鐵質的含量越高。其中又以動物性來源的血紅素鐵最容易被人體吸收。

例如:紅肉的鐵質比白肉豐富,動物內臟、貝類、深綠色蔬菜、全穀類、堅果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鐵質。
攝取足量的鐵質,孕期可以保有更好的精神體力,也是超前部屬生產流失的血液和寶寶的存糧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