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孕40週

第二孕期

懷孕初期所經歷的身體與心理的不舒服及不安,之後會漸漸穩定下來。
懷孕13週寶寶的CRL(頭臀長)是7~8公分,體重約為25~40 克。

小小的手變成一根根形狀清楚,小巧可愛的手指頭,前端還會有非常小的指甲,寶寶的細小指尖上正形成指紋。

反射運動

神經功能發展更好,寶寶繼續在子宮裡加強他的反射運動能力。
可以看到寶寶的抓握反射,腳也會在這個時期開始踢踢踩踩的「踏步反射」。
長出肌肉後,寶寶的活動會更旺盛。不過因為寶寶還很小,一般來說很多媽媽要到16~20週才會有胎動的感覺。


肌肉發展

除了四肢的肌肉,全身器官形成完成,也慢慢開始作用,為離開媽媽的肚子後做準備。

寶寶嘴巴肌肉發展可以在媽媽肚子裡吸手指。開始會吞嚥羊水跟尿尿了,肚子裡的寶寶會持續吞嚥液體,每隔幾個小時就會把排出去的液體再回收。

別擔心,肚子中寶寶尿液是無菌的,練習吞嚥出生後才能順利吸吮母乳。寶寶除了開始會吸允手指,腳也不停的踩踏,並揮舞雙臂。



肚子變大,小心妊娠紋

懷孕13週寶寶迅速長大,有些媽媽的肚子也會像吹氣球般地變大。子宮逐漸地膨大,使得皮下組織所富含的纖維組織及膠原蛋白纖維,因禁不起擴張而出現斷裂的情況,於是皮膚表面就會形成長條狀粉紅色的紋路,隨著時間便會增長、變寬,並呈現出紫紅色的紋路,也就是所謂的妊娠紋。

還有懷孕時荷爾蒙變化,分泌大量皮質類固醇,降低皮膚的新陳代謝。通常皮膚新生代謝約30天,皮質類固醇會打亂週期,且皮下脂肪增厚,不只肚子,全身的肌膚彈性都會變差,因此皮膚擴張無法滿足變大的子宮,更容易斷裂形成妊娠紋。

妊娠紋多半是在懷孕後期長出來,比較早的媽媽再懷孕3個月左右,就會有妊娠紋了!

什麼樣的媽媽容易長妊娠紋?

  1. 體態本來就豐腴的媽媽:皮下脂肪伸縮彈性較差,容易引發斷裂。
  2. 乾燥肌的媽媽:孕前皮膚偏乾,也容易發生皮膚龜裂或斷裂。
  3. 個子嬌小的媽媽:骨盆空間較小,讓肚子容易向前凸出,所以容易撐開皮膚。

預防妊娠紋

  1. 適當控制體重:體重急遽增加不僅會讓肚子變大,連上臂、大腿、臀部等等也會跟著擴張,所以一定比較容易長出妊娠紋。體重穩定控制,變胖的程度比較緩和,皮膚組織就能有彈性的伸展,這樣就比較不會有妊娠紋了。
    只不過如果只想著控制體重,媽媽無法攝取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這就本末倒置了,一定以寶寶的營養健康為優先,調整飲食,加上適度運動來控制體重增加的速度比較適合唷!
  2. 補充水份及膠原蛋白: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有助於增加皮膚的彈性,所以預防妊娠紋產生,也可以吃一些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以增加肌膚的彈性。同時也可以多補充含有維他命C的水果,來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使肌膚更有彈性。
  3. 局部按摩及妊娠油+妊娠霜保養:肌膚保濕、保水的效果,可以維持肌膚的柔軟度,增加皮膚的延展性及彈性,比較不會發生皮膚組織斷裂的情況。適度的按摩,改善血液循環,也能有效防止妊娠紋。

乳腺開始作用,製造母乳

有些媽媽已經感覺到胸部發脹,這時候胸部皮下脂肪增加,乳腺已經開始增長,準備製造初乳,胸部會覺得刺刺癢癢的,乳頭也變得敏感。

這是為了分泌母乳做準備,產後才能提供寶寶營養的母乳。為了促進乳腺發育,可以改穿舒適的孕哺內衣。

懷孕抽筋問題

懷孕抽筋的狀況很常見,通常是下面原因:

  1. 體重增加太快
    懷孕媽媽的分泌黃體素讓肌肉放鬆軟以促進生產,當體重快速增加,肌肉一時無法負擔這些增加的重量,便容易抽筋。

  2. 活動量減少
    懷孕後很容易因為疲倦、活動不便使得活動量大幅降低,相對的血液循環也會變慢,導致媽媽局部肌肉溫度降低,引發抽筋。

  3. 維生素營養素不足
    有些媽媽不喜歡曬太陽,怕曬黑、長斑,身體缺乏陽光照射,無法合成維生素D,也會降低對鈣的吸收,引發抽筋。

  4. 體溫降低
    懷孕後媽媽體溫較高,比較怕熱,睡覺時都會直接吹冷氣及電扇,四肢保暖不足,容易肌肉收縮造引發抽筋。

半夜抽筋怎麼辦?

媽媽如果發生抽筋的狀況,第一個可以拉長那個部位的肌肉。
像是:「小腿後側抽筋」,要將上半段腳掌及腳趾盡量往身體方向扳。
如果是「大腿前側抽筋」,可以握住腳踝,盡量將腳往屁股方向勾。
「大腿後側抽筋」,則要將膝蓋用力往下壓。
等抽筋的感覺緩解,媽媽用毛巾熱敷一下,改善血液循環。

孕期預防抽筋

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等礦物質:懷孕鈣質一天需要1000毫克,缺乏鈣質除了會影響寶寶的發育外,最明顯的反應就是抽筋!有些媽媽並非鈣質攝取不足,而是缺乏維生素D影響到礦物質的吸收及利用。若透過日常飲食無法補足體內所需,不妨選擇孕期營養品補充。
適當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媽媽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每以每天散步30分鐘,鍛鍊肌肉以承受孕期增加的體重。
避免久站久坐:久站、久坐都會讓血液循環變慢,適當活動一下也很重要唷!
睡覺穿襪套保暖:冬天或吹冷氣時,穿著襪子讓腿部保暖,減少媽媽因為溫度變化引發的抽筋。

懷孕14週的寶寶CRL(頭臀長)8.5~10公分、體重約30~60克,寶寶成長的個體差異,會在這時期變大。
超音波看寶寶,就會清楚看到骨骼,也長出肌肉和脂肪,皮膚也變厚囉!



血液循環

寶寶的心臟還非常小,但到了懷孕14週左右,已經能有將血液注入全身循環的作用,來自媽媽的營養和養分會在小小身體裡循環著。


腦部也運作

到了懷孕14週左右,不只有身體,寶寶的腦部發展得更加快速。圓球般的腦會發展更精細的腦部皺褶,也會開始長出神經,掌管本能反應及喜怒哀樂的大腦邊緣系統,就是這時期開始運作。對情緒的因應、對外在壓力開始有反應,就代表媽媽肚子裡的環境不好,寶寶就會感受到壓力。媽媽覺得煩躁,寶寶也會感受到媽媽的壓力,所以媽媽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唷!


寶寶動作表情

儘管現在還無法感覺到他的微小的拳打腳踢,但這時寶寶的手和腳是非常靈活的。手腳動動,臉部表情也越來越豐富,寶寶的五官位置更向前集中,寶寶大腦可以控制臉部肌肉,做出不同的表情。現在寶寶可以斜視,皺眉和做鬼臉,可能在做吮吸和咀嚼動作。

從孕期14週開始,媽媽的基礎體溫會下降。

孕期症狀穩定

最痛苦的孕吐緩和下來,懷孕初期的倦怠感也減輕,乳房不會那麼敏感,也比較沒有頻尿的感覺,媽媽終於可以開始度過開心的孕期生活。雖然還是少數媽媽的害喜症狀會持續整個孕期,大多數的媽媽再撐一下孕吐緩解的機率很高。


胎盤臍帶連結媽媽和寶寶

連結媽媽和寶寶的胎盤即將完成,初期流產的風險也變小。胎盤會在懷孕12~15週左右完成,胎盤完成的16週以後稱為穩定期,懷孕初期流產的危險性降低許多。

胎盤是重要的器官,從胎盤上會長出臍帶連結媽媽和寶寶,運輸氧氣和營養到寶寶身上,寶寶的代謝廢物也會透過這個循環。

不僅如此,胎盤還有過濾的功能,不讓媽媽血中的廢棄物質流到寶寶身上,且胎盤分泌的荷爾蒙也可以確保懷孕持續,促進寶寶成長、發育,也是保護寶寶重要器官。


子宮的大小

子宮底高度 約12公分,懷孕14週的子宮會變得像小哈密瓜一樣大,媽媽也能摸到圓圓的肚子,很多媽媽會越來越有感覺到自己懷孕的感覺和喜悅。


體重增加,還是水腫?

這個時期,孕吐減緩,很多媽媽會一不小心食慾大增就吃太多,導致體重急遽增加。體重增加過多,加上孕期荷爾蒙的變化,容易讓雙腿水腫。

如果媽媽孕前是正常體重,懷孕中期到生產前,體重控制增加約0.5公斤/週。
(總計11-13公斤)為了避免水腫,首先要適度控制鹽分的攝取,但千萬別因為怕水腫就不喝水,水分攝取過少,反而會讓體內蓄積的鹽分無法排除。
腳背和腳踝常會有水腫的狀況,也避免長時間站著做事,可以把腳抬高休息等。

不過也要注意,如果有手指和手背浮腫,或是臉部、眼皮浮腫時,就有可能是「子癲前症」,請媽媽務必告訴產檢醫生。


牙齦出血

有些媽媽會有牙齦腫脹、發紅、敏感,或是使用牙線、刷牙時會流血。因為孕期荷爾蒙變化讓媽媽牙齦對牙菌斑細菌更加敏感,容易有牙齦發炎的狀況。
如果蛀牙或牙周病況狀惡化,會使媽媽的更吃不下,影響到寶寶營養吸收。
若牙齦紅腫或流血,細菌也可能透過血液影響寶寶,可尋求牙醫師盡早處理。

還沒產檢的媽媽,要趕快安排

在未滿17週有兩次健保給付產檢,產檢會測量子宮大小、量血壓、尿液檢查(是否有蛋白尿、尿糖)等。

尿液檢查主要是確認尿中是否有「糖」及「蛋白質」,這些物質在腎臟時會被吸收,不會在尿中排出,而尿中出現這些物質,代表血中含糖尿過高,超過腎臟可以再吸收的量,或是血壓過高、腎臟出問題而有蛋白質漏到尿液中。

尿中含糖有可能是「妊娠糖尿病」。
若有高血壓伴隨蛋白尿,就有可能是可怕併發症的「子癲前症」,會影響寶寶發展及增加早產及胎盤剝離的危險性。也可能在生產時引發「子癲症」危及媽媽及寶寶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發現並做適當的治療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預防、早期治療危及媽媽和寶寶的併發症,媽媽一定要定期接受產檢喔。

  • 懷孕15週的寶寶CRL(頭臀長)大約是10~13公分,身高15公分、體重40~100克。媽媽的孕肚也變大了,15週後開始孕味十足!

  • 各個器官形成結束,寶寶的皮膚增厚,開始長出臉上的胎毛和頭髮用來保暖,長相越來越清楚,表情也變得很豐富。

  • 此時寶寶的手部也逐漸發育完成,有27塊骨頭,由韌帶連接。


男生?女生?

到了懷孕15週左右,和其他器官一樣,外生殖器也會完成,超音波檢查可以知道寶寶的性別。現在醫生已經可以看到,分辨胎兒的外生殖器。
不過寶寶還很小,在子宮裡翻滾動來動去,要剛好朝向超音波這側雙腳打開才能清楚看到。大約在20週左右,就更容易看出是男生還是女生囉!


感覺胎動,動來動去

這時的寶寶的腿比手長,腦部也更加成熟,身體也能做越來越多的變化動作,他可以移動所有的關節和四肢,超音波檢查時可能會看到寶寶在跳舞。
一般來說,懷孕16~20週左右才會感覺到「胎動」,比較早的媽媽,這個時期就可以感受到「氣體在肚子裡攪動」、「肚子抽動」,就是寶寶在動作喔!雖然如此,寶寶還很小,所以大多數的媽媽還是無感,不用太過著急,再過1個月,寶寶就會動的你很有感。


口腔發展

這時期寶寶會做出吸手指的動作,是原始反射之一的「吸吮反射」,為了出生後吸吮乳汁而做的練習。也可以從寶寶吸的手指,觀察出寶寶的慣用手是哪隻手喔!
此時寶寶正在長出味蕾,味覺還沒開始發展,神經也開始將它們連接到大腦。

胎盤完成,負擔減輕

迎接胎盤在子宮扎根完成的那天來臨,這個時期稱為穩定期,胎盤會透過從胎盤長出來的臍帶,負責將媽媽的氧氣及營養提供給寶寶成長,然後代謝廢物在循環到媽媽的體內。此外,胎盤會扮演濾網的角色,過濾媽媽血中的有害物質及廢棄物,給寶寶最純淨的養分。

胎盤完成後,幾乎不會有流產的危險,孕吐、頻尿等不舒服也會漸漸穩定,不過突然動作太大,可能會引起子宮收縮,過於頻繁會給寶寶壓力,也有流產的危險。媽媽記得肚子裡有寶寶,動作小心輕柔,不要勉強自己。

長大的寶寶和子宮

懷孕15週的子宮和剛出生的寶寶頭大小差不多,子宮位在恥骨上方約3~4公分的位置,媽媽自己可以摸到,到了23週左右,寶寶越長越大,子宮大約會在肚臍的高度。

韌帶支撐變大的子宮,有時候會因為子宮的重量而有抽痛的感覺,不用擔心這很正常,如果覺得很不舒服,可以熱敷或躺下來休息來緩解不適。

妊娠中線

懷孕期間的荷爾蒙,會讓媽媽身體中的黑色素沉積,最明顯的就是腹腔中間的白線因此變成深色,這是身體印記,記錄著懷孕的每一天,在意的媽媽不用擔心,隨著生產過後,中線的色素沉澱也會慢慢淡化。

寶寶腦部發育需要DHA

寶寶的腦部發展得越來越好,懷孕開始寶寶就分享你的一切,包含媽媽吃的東西味道也會傳給寶寶,還有情緒。一手放在肚子上, 一手放在你的心上,跟寶寶溫柔的溝通,這是專屬於媽媽和寶寶兩人交流。

這時期開始,媽媽的飲食會成為寶寶生長的營養,可以將含有DHA的食物加入媽媽的菜單中,把握寶寶成長的關鍵期,每週吃2-3個手掌大小的魚肉。也要注意有些大型魚類會因海洋汙染而導致體內蓄積的重金屬過高,所以魚種的選擇也很重要,從小型或是草食性魚類攝取魚油、藻油較能避免重金屬。

如果孕吐、味覺敏感還是很嚴重,媽媽吃不下,可以採用營養品補充,維持媽媽寶寶健康所需要,從肚子裡培養營養均衡的寶寶吧!


穿上平底鞋,換上孕哺內衣和孕婦裝

寶寶快速生長,子宮也不斷的變大,這個時期媽媽的肚子看起來都鼓鼓的。
能穿的衣服會越來越少,要注意盡量穿不會勒住肚子的寬鬆服裝。

肚子變大也會讓媽媽很難看見腳邊,因此穿低跟、平底鞋,比較不會不小心跌倒唷!
不只有衣著,內衣也要換成孕婦內衣,除了肚子有充分空間讓寶寶長大,也要給胸部的乳腺有空間發展。


第二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

唐氏症是最常見的一種染色體異常的疾病,是第21對染色體上多了1個,通常會有智力障礙,並伴隨先天性心臟病,生長遲緩等問題。

若媽媽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風險值1/271~1/1000,建議在懷孕15~20週時,再進行第二孕期四指標母血唐氏症篩檢,抽取媽媽的血液測血清中AFP、β-hCG、游離雌三醇(uE3)和抑制素(inhibin)(四指標篩檢),再配合媽媽懷孕年齡、懷孕週數及體重,來計算出胎兒罹患唐氏症的風險,準確率可達80~83%。

若媽媽篩檢結果,懷有唐氏症寶寶的機率大於1/270,建議再進行羊膜穿刺檢查確認寶寶是否患有唐氏症。

16週的寶寶CRL(頭臀長)大約是11~13公分,體重60~120克。
懷孕初期寶寶的骨骼和器官已經奠定根基,胎盤完成後會更快速的成長。不過寶寶大小從這個時期後就會有個人差異性,所以不需要過度擔心寶寶大小。懷孕32週之前,每4週要做一次產檢,只要能在各項檢查中確認寶寶成長,就沒問題了。



現在寶寶的身體結構都幾乎發育完成,接下來寶寶會開始增加體重,讓手腳動作更精細,這個階段寶寶的頭皮已經開始形成,大腦也會繼續發展出更複雜的能力。

寶寶在羊水中活動

懷孕16週左右,羊水量增多,身體構造皆已發展完備,具備關節的寶寶可以自由揮動手腳,可以在媽媽的羊水裡正泰然自若活動,讓骨骼和肌肉更有力。

相較於充滿羊水的子宮,寶寶的身體還很小,有些媽媽在坐下或躺下來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到寶寶在動,超音波檢查時,如果寶寶正好醒來,就可以看到他運動的樣子。

海馬迴開始發展

寶寶現在除了身體的成長之外,掌管聽覺跟記憶的海馬迴也開始發展。
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和寶寶說話,透過聽覺與寶寶互動,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這可以為寶寶的感情記憶打下基礎。

子宮底高度 15公分左右。

懷孕4個月到7個月之前,稱為懷孕中期,比較多名人會選擇在這時候公布懷孕,因為已經邁入穩定期了。胎盤結構完成,黃體素的分泌穩定,孕吐的症狀減緩,媽媽會比較踏實的心情和身體也會覺得比較舒服了。

媽媽寶寶連結完成

還記得嗎?

排卵後卵巢會分泌黃體素,並在基礎體溫高溫期時,調整子宮內膜、維持懷孕狀態。
胎盤完成後,就會由胎盤分泌黃體素,卵巢分泌量減少,切換成低溫期,身體的燥熱和疲憊感也會減少,且寶寶的營養就會轉變成由媽媽的身上獲得氧氣和營養

隨著寶寶和胎盤成長,媽媽身體必須製造更多血液,透過子宮壁送往胎盤和寶寶,懷孕16週時,媽媽血液量比未懷孕時增加20%,負責搬運氧氣的紅血球無法突然增加,所以媽媽身體的血漿量會先增加,血液會呈現稀釋的狀態,所以媽媽要小心缺缺鐵性貧血。

脂肪變多,胸部變大

妳的子宮的頂部大約在恥骨和肚臍之間,支撐子宮的韌帶會隨著腹部的生長而變厚並延展。腰腹部附近會長出脂肪,胸部也會慢慢變大。

除了乳房變大,乳頭和乳暈因為荷爾蒙造成黑色素沈澱,顏色變深,乳頭有時會分泌出的初乳。

試試看檢查乳頭,稍微觸摸刺激後,如果乳頭是挺立的,應該可以順利哺乳;如果乳頭平整或凹陷,可請教泌乳顧問解決哺乳問題。



預防缺鐵性貧血

這個時期本來就容易貧血,隨著寶寶、胎盤、子宮長大,需要的血液量也會持續增加,要注意鐵質攝取,就能預防孕期發生缺鐵性貧血了!

海產類(如:文蛤、章魚、蚵仔、紫菜等)、肝臟、紅色肉類,鐵質含量豐富吸收率較高。或是深色蔬菜,像是莧菜、甜豌豆、紅鳳菜等也含有鐵質。搭配維他命C及其他造血需要的營養素攝取,效果更好唷!

適度運動

隨著肚子變大,這個時候可能走路會有點重心不穩,但為了更健康的生活,穿上舒適防滑的平底鞋,適度做些運動吧!要盡量避免可能跌倒的狀況,適合懷孕媽媽的運動有散步、瑜珈、游泳等。和產檢醫生討論自己身體的狀況,在開始運動,也避免一些對肚子會帶來衝擊的運動喔。

現在到第三孕期前是最適合旅行的階段,也可以考慮找個好地方來放鬆一下,享受最後的兩人時光,一起出去走走散步喔。

舒服的睡覺姿勢

子宮配合寶寶長大,肚子鼓起來後,趴著、仰躺時都有壓住肚子的感覺。
躺在床上的時候,可以採「辛氏臥式」(半俯臥式):將身體的左側(或右側)向下側躺,朝上的那側腳微微彎曲向前伸出,兩腳之間可以夾著孕婦枕,就能更舒服地躺著。

當肚子越大的時候,辛氏臥式會比仰躺睡覺舒適許多,平躺會使變大的子宮和寶寶重量壓迫通過身體中心的下肢大靜脈,導致靜脈回流減少,引起「仰臥式低血壓症候群」,會有蒼白、噁心或嘔吐的狀況出現。辛氏臥式能讓身體血液回流正常,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也可以預防靜脈瘤或下肢水腫的問題。

什麼是羊膜穿刺檢查?

羊膜穿刺檢查,是指在懷孕 16 ~ 20 週之間,於超音波引導下以一根針穿過肚皮,進入羊膜腔抽取羊水的過程。羊水中含有寶寶的細胞,大約抽20 ~ 30 c.c的羊水,培養細胞2 ~ 3週後,檢查寶寶是否有染色體異常的疾病,像是:唐氏症、海洋性貧血、血友病等,檢查的正確率高於99%。

唐氏症為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唐寶寶在第21對染色體比正常人多一條,唐氏症並非遺傳性疾病,會有生長遲緩、智能障礙或者先天結構異常的症狀。研究顯示,30歲的媽媽產下唐氏症寶寶的機率為1/1000;而34歲以上的媽媽產下唐氏症寶寶的機率大幅增加至1/300,因此,政府有補助34歲以上的懷孕媽媽5000元的羊膜穿刺檢查費用。

剛抽完羊水後,肚子針孔輕微刺痛是正常現象,也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宮縮。抽完羊水當日,媽媽請多休息,不要久站久走、提重物、抱小孩,1週內也避免性行為或劇烈運動。如果肚子出現激烈疼痛或是發燒、明顯的破水,請盡快就醫。

17週的寶寶CRL(頭臀長)大約是12~14公分,體重100~150克。
懷孕16到17週,寶寶成長非常快速,體重會增加將近1.5~2倍,寶寶的手腳正在抽長,揮舞的動作和力道也加大了,很容易碰到子宮壁,有些媽媽會在這時期開始感覺到胎動。



此時寶寶的的骨骼正在從軟骨變成較硬的骨頭。
臍帶發育得越來越好,除了負責供應寶寶養分、帶走廢物,也是寶寶的第一個玩具。

為離開肚子作準備

骨骼、皮膚等基本身體構造完成後,寶寶的皮膚厚度增加,同時慢慢累積皮下脂肪,脂肪細胞可以調節寶寶體溫,在這之前,寶寶的體溫都是依照媽媽體溫或子宮內的溫度改變,現在可以靠自己來調控了。

不只有身體功能,寶寶動作也越來越像個人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可以透過胎盤得到養分,出生後就要靠吸吮母乳或配方奶得到營養。寶寶吸手指的頻率會增加,因應出生後「吸吮」而練習,這個時期的寶寶,不只會為了吸手指而把手舉到嘴巴旁邊,還會作出揉眼睛、摸鼻子等可愛的動作。

子宮底高度 14~18 公分左右
進入懷孕中期,孕吐趨緩,食慾正好。有時候會在不知不覺中就吃太多,這個時期同時會有體重增加、心跳數度增加等急遽變化,讓媽媽身體感到負擔,覺得疲憊。


了解自己體形應該增加的目標體重

先知道自己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從懷孕中期開始,體重會增加大約0.5公斤/週,每天需要比懷孕前多吃300大卡的熱量。
下面表格可以讓媽媽知道自己該增加多少的重量比較適合。

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建議增重量
(公斤)
第二期和第三期每週增加重量
(公斤/週)
<18.512.5-180.5-0.6
18.5-24.911.5-160.4-0.5
25.0-29.97-11.50.2-0.3
>305-90.2-0.3

如果是多胞胎的媽媽,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建議增重量
(公斤)
第二期和第三期每週增加重量
(公斤/週)
雙胞胎15.9-20.40.7
三胞胎22.7

標準身材的媽媽,整個孕期體重大約增加11~16公斤,不過情況還是因人而異。

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快,會讓寶寶長太大,變成巨嬰,也會使剖腹產的風險變高。畢竟體重增加也會讓產道受到脂肪壓迫,影響寶寶順利生產。此外,還容易發生子宮收縮乏力,宮縮弱且陣痛短暫,造成產成遲滯。

另外孕婦過胖也容易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併發症風險提高。


媽媽心跳加速

隨著寶寶成長,輸送給胎盤的血量增加,媽媽在體內循環的血量比為懷孕時還多,心跳數會從1分鐘70次自然增加到1分鐘80~90次左右。

隨著孕期,一些大一點的動作也會讓媽媽心悸、呼吸困難、容易疲勞,覺得不舒服時,就別勉強自己,多躺下休息。

在這個階段避免平躺,因為長大子宮會壓迫到血管,減少流向寶寶的血液。採「辛氏臥式」將身體的左側(或右側)向下側躺,血液順利回流,會感到比較舒服。


保持肌膚清潔

心跳加快,全身的新陳代謝都會變快,也比較容易流汗肌膚問題變多,像是皮膚比較敏感。

另外,太緊身的內衣會感到壓迫胸悶,也可能引起紅疹等肌膚問題。可以選擇棉質、麻料等透氣幸好的自然材質衣物,盡量不要穿化學纖維的產品。利用洗澡、淋浴等保持肌膚的乾爽,也是可以減少肌膚問題的發生。


寶寶的胎動

第二胎以上的媽媽可以感覺到寶寶在動,但大多數人會18週比較有能感覺到寶寶的動靜。如果媽媽是第一次懷孕,要等20週左右才能感受到胎動。
最初的胎動感覺像是小抖動、波波氣泡感覺,媽媽會覺得肚子深處癢癢的感覺,或是誤以為是腸子蠕動
但寶寶的動作會變得越來越強壯,也越來越頻繁,胎動也漸漸越來越有感覺。


眼睛乾澀

有些媽媽還會感覺到眼睛變乾了,點眼藥水或人工淚液可能會有幫助,也可以補充一些DHA或葉黃素,幫助眼睛更舒適。
若是帶隱形眼鏡可能會因為眼球的形狀變化出現不合的情形,如果戴隱形眼鏡會不舒服,請縮短配戴的時間,如果仍覺得不舒服,就在寶寶出生前改戴眼鏡吧!

均衡飲食,充分營養

進入懷孕中期,胎盤完成後,媽媽的血液中會透過胎盤的過濾機制,將寶寶所需的養分、氧氣等成分篩選送給寶寶。

多吃全榖雜糧類、蔬菜及水果,可以得到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寶寶的骨骼發育時期,如果媽媽缺乏鈣質,便會由母體的骨骼、牙齒中游離出鈣質,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因此也要攝取高鈣的食物來做補充唷!

胎兒酒精症候群

胎盤完成之前,也就是懷孕2個月,過濾機能尚未完備,媽媽的血液成分會直接影響寶寶(絕對過敏期),攝取的酒精會影響寶寶的腦部及器官發展,可能會導致畸型。小分子的酒精和香菸裡的尼古丁,會通過胎盤,懷孕中期以後,酒精會讓寶寶的體重增加遲滯,會導致發展遲緩,也會對腦部及中樞神經系統帶來嚴重的影響。導致出生後外觀異常、身材矮小、體重過輕、小頭畸形、協調不佳、智力不足、行為異常,聽覺或視覺受損,以及認知障礙,稱為「胎兒酒精症候群」,懷孕的媽媽還是避免飲酒,以免影響到寶寶。

抽菸對寶寶的影響

香菸內含有尼古丁,也會影響寶寶神經細胞的發育。不僅如此,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因此媽媽抽菸也會導致子宮內及胎盤週微的微血管收縮,使運輸給寶寶的營養及氧氣滯流,容易造成寶寶進入缺氧的狀態,無法獲得足夠營養,進而引起發展遲緩或低體重。

媽媽本身禁酒或禁菸可以靠自己控制,但生活環境的二手菸影響卻很難避免。爸爸或伴侶、同住的家人當中,如果有人抽菸,一定要讓對方了解香菸對寶寶的影響,請對方配合不在室內抽菸。

CRL(頭臀長=寶寶頭部到屁股的長度)13~14公分,體重約150~200克。
寶寶的中樞神經-腦部會優先發育,以腦部為基礎,發送信號完成體內各種功能,頭部佔身高的一半,呈現2頭身的模樣。胎盤完成後,寶寶的手腳會動來動去,除了四肢和軀幹,體內器官也同時成長著。頭部大小也會變成3頭身,到了生產的時候,則會變成4頭身。



不只身材比例,連細節也會越來越像個人類寶寶。皮膚表面會長出胎毛,手腳的指頭也會出現漩渦狀的細紋。

男生女生不一樣

受精的那刻就決定寶寶的性別,現在內、外生殖器也順利形成。如果是女寶寶,她的子宮和輸卵管就已經形成並就位,如果是男寶寶,已經可以看的到他的生殖器官。現在超音波還能照到寶寶的全身,產檢時可能就能得知性別,但如果寶寶盤腿,或是子宮位置的關係,有時候也還是會雌雄難辨。

跟寶寶說說話吧

寶寶五官就位了,眼睛已經由頭的兩側移至前方,鼻子更為明顯,耳朵也就位,寶寶現在的臉看起來五官俱全,只是還小小的。

聽覺功能順利的發展,這時候寶寶已經有內耳的構造,同時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也開始發展,寶寶對聲音會有記憶。寶寶的聽覺還未成熟,所以會優先聽高音,而不是低音。寶寶應該會一邊聽媽媽和爸爸對話,一邊想著:「媽媽和爸爸在我身邊。」用聲音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存在。可以跟肚子裡的寶寶說話或唱歌,在肚子裡聽到的聲音,往往到寶寶出生後還能認得喔。

肺部發展

寶寶肺部的細支氣管尖端開始分支,細支氣管末端長出呼吸囊。出生時,微小血管完整包覆呼吸囊,讓充滿氧氣的血液能循環到寶寶全身組織和器官。



子宮底高度15~19公分
寶寶急速成長,也讓媽媽覺得身體有極大的變化。骨盆中的子宮變大,從外表都可以看到凸出的孕肚。


腰腹痠痛

肚子變大後,對媽媽腰部的負擔也越來越大,可能有腹部些許刺痛,偶爾肚子兩側會出現短暫的刺痛,尤其改變姿勢或休息後活動時。隨著寶寶和子宮重量增加,重心平衡會和以前不同,媽媽會無意識的像後彎腰,像是要把子宮調整到支撐力最好的姿勢, 照鏡子看看站姿,有沒有後背向後彎?

慢慢地轉腰,或是手腳撐地板,把背拱起來,做做腰部伸展會感覺好些喔。

懷孕腰痛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荷爾蒙分泌的影響,「鬆弛素」讓媽媽體內的關節及韌帶放鬆,讓支撐器官在骨盆內的韌帶放鬆、變軟,慢慢調整讓寶寶生產時更容易通過產道。肌肉放鬆不只在骨盆,對腰椎等關節等部位也會造成影響,這也是比較容易會有腰痛的原因。

懷孕時穿高跟鞋容易讓身體重心不穩,會有跌倒的危險,建議穿低跟鞋。
坐著的時候,由於肚子會凸出來的關係,很難像懷孕前讓腰背貼著椅背。可以用抱枕或小毛巾,外出時可以放在腰部後方支撐,後背和腰都會很輕鬆,也能減輕肚子的緊繃和壓迫。


痔瘡或便秘

「鬆弛素」作用讓骨盆和關節緩緩鬆開,支撐骨盆內器官的肌肉「骨盆底肌群」也會放鬆,讓器官下壓骨盆腔,進而容易產生或便秘。尤其職場媽媽久坐,很容易加重痔瘡和便祕的狀態,可以利用適度休息、改變姿勢、起來做個伸展來緩和骨盆內的壓迫。

除了久坐活動外,泡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好好泡在浴缸中,幫助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以減輕痔瘡的症狀,有效預防及改善便秘問題。但也要注意,懷孕期間不要將肚子泡在熱水過久,洗澡水應保持在37度左右,跟體溫差不多就好,或者是用坐浴盆的方式。

懷孕時長痔瘡的媽媽絕對不是少數,疼痛和出血很不舒服時,不要覺得難為情,直接告知醫生,醫生會開懷孕時也能使用的外用藥給媽媽喔。


生理性低血壓

孕婦的血流量會大幅增加,所以會加重心臟和血管的工作,加上血管擴張、彈性變差,血液回流不好,因此可能易有低血壓。如果媽媽姿勢太快變換,可能會覺得手腳麻木、頭暈、難以平衡的「生理低血壓」症狀,放慢動作轉換姿勢,一切慢慢來。

骨盆托腹帶產前產後的好幫手

預防及改善腰痛的方法之一,就是活用骨盆托腹帶。骨盆托腹帶要繫在腰部下方,從腰旁突出骨頭「髂前上棘」到恥骨上面的範圍,有固定和支撐骨盆的效果。能減輕腰部和後背等身體部位的負擔,也能避免腰部及後背肌肉彌補骨盆歪斜而勉強用力,進而減輕腰痛的症狀。

骨盆附近的組織為了支撐長大的寶寶集子宮,必須承擔相當大的重量,和懷孕前比起來,形狀也會改變。生產後,媽媽的骨盆會呈現鬆開的狀態。產後從第一次下床站廁所的走路、站立,開始用骨盆托腹帶,可以有效減輕緩和腰痛,還能將鬆開的骨盆矯正到正確的位置。

如果媽媽覺得自己不適合用骨盆托腹帶,也可以換成比較後的圍腰布或是不會過緊的長型束褲,也能穩定骨盆、減輕腰痛喔。

媽媽教室

開始越來越有當媽媽的感覺了嗎?對於懷孕和產後還是充滿了疑問,可以開始研究媽媽教室課程,挑選想要認識的主題,了解生產方式、哺乳技巧、嬰兒照顧,讓爸爸媽媽面對寶寶未來的心理準備,也可以知道一些技巧放鬆和應對陣痛。

CRL(頭臀長) 約13~15公分
身高 約20~25 公分
體重 200~280克
懷孕19週左右,寶寶心臟跳動正常,拿聽診器放在媽媽肚子上,都能聽見寶寶的心跳聲



寶寶有感覺

隨著寶寶的大腦的各個區塊不斷發展,對外界的刺激有感受,氣味、味道、聽覺、視覺和觸覺等腦部專門區域形成,雖然住在媽媽的肚子,寶寶的生活經驗已經越來越豐富。

獨一無二

寶寶的頭和雞蛋差不多大,頭髮開始長出來,手臂和腿已經長成相對的比例,放鬆的垂在身側。原本胎毛只是在臉上,現在佈滿全身,並附著胎脂。
「胎脂」是寶寶皮膚上一層蠟狀的保護膜,除了防止寶寶在羊水中被泡的皺皺的,更含有媽媽的抗體,是寶寶的絕佳保護。
寶寶的手指和腳趾上的皮膚紋路螺旋成不同的圖騰,這些紋路是永久且獨特的。

肺部發展

寶寶肺部的細支氣管尖端開始分支,細支氣管末端長出呼吸囊。出生時,微小血管完整包覆呼吸囊,讓充滿氧氣的血液能循環到寶寶全身組織和器官。

女寶寶的原始濾泡

如果是女寶寶,在懷孕19週左右,除了外生殖器,子宮、卵巢及輸卵管等都會形成。寶寶出生時,卵巢中會存在著幾百萬個「原始濾泡」,這是未來排卵時的卵子前身,原始濾泡的數量會在懷孕5個月左右達到700萬個,之後會減少,寶寶便帶著精挑細選的原始濾泡誕生。

胎動是寶寶成熟的指標

肌肉會從懷孕14~15週左右開始形成,因此寶寶動作會越來越多。寶寶活動碰到子宮壁,媽媽就會感覺到「胎動」,可能是旋轉身體、上下揮動手腳、以及打嗝等動作。
手腳動作中,手的動作會比較多,活動身體的時候則會手腳一起動。這個感覺會隨著寶寶變大而越來越有感覺。

此外,有胎動的時候,寶寶的心跳數會增加,這是自律神經調節寶寶的運動神經和心跳數變化,顯示寶寶成熟的指標之一。



最早的「胎動」自覺,「胎動初覺」約在懷孕16~20週,不過經產婦的「胎動初覺」會有比第一胎初產婦更早的傾向。很多第一胎的初產婦會在懷孕20週左右感覺到胎動,有些比較早會在19週左右有感。隨著懷孕周數增加,感覺到胎動的次數也會變多,與其說是胎動次數增加,還不如說是寶寶長大力氣也跟著變大更有感。

懷孕的印記

媽媽體內荷爾蒙平衡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其中雌激素和黃體素,會刺激造成黑色素形成細胞增加,讓媽媽的身體各處都會發生黑色素沉澱或長出孕斑。
通常會在曬太陽後出現,最明顯的就是腹腔中間的白線因此變成深色,也可能會使妳的乳暈、雀斑、疤痕、腋下、大腿內側和外陰顏色變深,這是身體印記,記錄著懷孕的每一天,隨著生產過後,這些斑紋會變淡或消失。

視力有變化

懷孕時眼球玻璃體會水腫,使眼球形狀變凸導致近視加深。
但是也不用急著把原來的眼鏡丟掉,因為產後身體的水腫會消失,近視的度數就恢復了。

二度蜜月的小旅遊

懷孕中期,胎盤完成也相對穩定,很適合與爸爸一起來趟兩人時光的旅遊。
長時間乘坐震動的車子或搭飛機,媽媽也要評估自己身體的負擔,或許短程旅遊會比較適當。
出門前可以與婦產科醫生討論,出門旅遊的時候也別忘了帶孕婦健康手冊及健保卡,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能以寶寶為優先,斷然取消下面的行程先穩定下來也很重要。

CRL(頭臀長)約 15~17公分
體重約 250~350克
身體的基本器官幾乎都完成了,接下來會漸漸發育各個器官的細節部位及功能。


懷孕20週媽媽穩定,寶寶神經發育也越來越好,健康充滿活力。羊水量增加讓子宮變大,寶寶的活動空見更寬敞,在肚子裡動動手腳,更強而有力的胎動。


五感發展

寶寶也有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五感,其中最先發展的就是觸覺。

懷孕7週左右,寶寶的皮膚感覺都在嘴巴周圍,或許是為了出生後能立即吸吮奶水,嘴巴周圍的感覺才會最早發展,所以可以看到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吸手指的可愛模樣。到懷孕20週以前,觸覺則會發展到全身。

另外還有能感覺到外在光的刺激、聽見聲音、感覺到羊水的氣味。

寶寶的味蕾可以將味覺信號傳遞到大腦。目前研究不確定寶寶是否真的可以品嚐通過血液進入羊水的食物的分子,但一些研究指出,懷孕期間媽媽吃的食物會影響寶寶以後對食物的偏好。

除了五感之外,寶寶的記憶功能也會發達。

有些剛出生的寶寶,聽到吹風機的聲音就會停止哭泣,因為寶寶記得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聽到的聲音(羊水裡漂浮時,媽媽血液流動的聲音),白噪音和這些聲音很像,所寶寶的情緒會比較冷靜。有些寶寶還會記得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情況,描述自己的「胎內記憶」喔。


清楚知道性別

這時候已經可以很容易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寶寶的生殖器官,但有時候寶寶動來動去和面向另一邊,不用心急,耐心等待寶寶想讓我們知道的那天吧!


毛髮生長

寶寶的胎毛、眉毛、睫毛開始長出來,頭髮也會變得更濃密。
寶寶出生的時候,很多媽媽會擔心寶寶的頭髮太少,不過嬰兒時期的髮量和長大後的髮量其實沒什麼關係,即使是兄弟姊妹,每人都毛髮濃密度都會因人而異,請媽媽放心。


子宮底高度 約16~21公分,孕期已經過了一半囉!


羊水的功用

懷孕10週的羊水約25 mL,到了懷孕20週會增加到350 mL,到了9個月左右最高量達800 mL,之後接近預產期會逐漸減少。
羊水會不斷的生產、吸收、替換。

羊水是孕育胎兒神奇的水,可以緩和肚子外面的衝擊,確保寶寶能有充分運動的空間,讓寶寶的肌肉骨骼發展,也可以寶寶在裡面練習呼吸幫助肺部成熟。羊水也有抗菌的作用保護寶寶不受到感染,維持一定的溫度讓寶寶在穩定舒適的環境生長。

到了生產前,羊水可以避免子宮收縮時,直接壓迫到寶寶、臍帶或胎盤等。在生產時,可以有潤滑的作用,並且形成水囊對子宮頸和產道有軟化擴張的功能,保護著媽媽和寶寶。所以在超音波產檢時,醫生不只會確認寶寶的狀態,也會確認羊水是否足夠。


體重增加

由於目前子宮的頂端大約與肚臍對齊了,媽媽的體重可能增加了約4~5公斤。

從懷孕中期開始,媽媽每週體重維持增加0.5公斤左右,當然懷孕前體重過輕的媽媽,則可能需要多增加一些體重;如果你是超重的,則需要增加少一點重量。


喘不過氣和心悸

懷孕20週左右,子宮變得比之前大很多,變大的子宮也會擠壓到肺部和心臟,一部分也因為懷孕的血液量增加,造成心臟負擔變大,因此媽媽容易會有喘不過氣或心悸的現象,那就休息做個深呼吸吧!

休息的時候,建議媽媽坐在有椅背的座位,避免駝背壓迫到肺部,且靠著椅背可以讓橫膈膜下降,肺部也能礦張,讓媽媽呼吸更順暢。也可以活用瑜珈球,將背部伸展舒緩。

躺著的時候,將身體左側朝下,右側有下大靜脈,仰躺或身體右側朝下的姿勢,都讓子宮容易壓迫到下大靜脈,除了媽媽會覺得不舒服外,也可能輸送氧氣給寶寶的狀況也會變差,要特別小心。除了姿勢,也盡量放慢動作,每個動作之間,先休息一下,比較不會那麼吃力。

以上狀態容易在懷孕後期發生的症狀,但有些媽媽可能會在懷孕20週左右就發生,如果症狀頻繁發生,請在產檢的時候與醫生諮詢。


皮膚發癢

寶寶迅速長大,肚子也會像吹氣球般地變大,皮膚需要不斷延展以適應不斷長大的寶寶,腹部和胸部可能會覺得特別癢。可以補充水份及膠原蛋白增加皮膚的彈性,或是局部按摩搭配妊娠油、妊娠霜保養,肌膚保濕、保水可以維持肌膚的柔軟度,增加皮膚的延展性及彈性,如果妳去抓皮膚,可能會更不舒服喔!

和寶寶互動

很多媽媽在這個時期感受到第一次胎動,一開始的胎動很微弱,會讓人以為是腸子蠕動的感覺,之後隨著時間會慢慢變強,胎動是寶寶健康的象徵,接下來的孕期媽媽都要關心胎動喔。

媽媽可以對著胎動肚子,輕壓回去,和寶寶對話。知道媽媽對自己動作有反應,寶寶也會很高興的。媽媽帶著完新挑戰一下,先摸肚子對寶寶說:「下次可以踢這裡嗎?」寶寶有時候真的會踢那個位置喔。

寶寶在肚子裡反覆的睡睡醒醒,這個遊戲要等寶寶睡醒,胎動旺盛的時候再玩唷。

前置胎盤

胎盤前置代表寶寶的胎盤覆蓋在子宮頸開口處,或距離子宮頸太近。子宮收縮時可能會造成出血及其他症狀。不過在隨著孕期子宮繼續擴張時,胎盤也可能會上移,若產檢時照超音波發現有前置胎盤,媽媽懷孕過程都請特別謹慎小心。

高層次超音波

健保超音波檢查項目中包含:胎兒大小 (含頭圍、腹圍、腿長) 及預估體重、羊水量 (AFI)、胎盤位置 (有無前置胎盤)、胎位。

相較於傳統超音波,高層次超音波照片能清楚看到許多細節,包含腦部、五官、心臟、四肢等等,為寶寶做「完整的結構評估」,每次平均的檢查時間約需要30~
50分鐘。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在20~24週進行,這時候的寶寶大小剛剛好,結構發展幾乎完整,羊水量也剛剛好,要做檢查的媽媽,請務必於第一次產檢(約11至13週)時詢問產檢醫師,避免錯過最佳檢查時機。

CRL(頭臀長)16~18公分,體重300~450克。



思考力和情緒感受

腦部爆發性的成長,因此寶寶或許能思考、感受。媽媽心情與寶寶相互連結,盡量不要累積壓力,非常推薦媽媽聽舒適音樂,讓自己和寶寶一起身心放鬆。

超音波確認生殖器官

外生殖器官越來越成形,因此更容易用超音波確認性別,有些比較害羞地寶寶,甚至專門在照超音波時,會不好意思背對螢幕或是用手腳來遮住生殖器官。

一開始的時候,男寶和女寶的生殖器官都是同樣的組織,像是包覆男寶睪丸的陰囊和女寶的大陰唇原本是相同的組織,之後才會隨著懷孕週數發展成不同性別的外生殖器及功能型態,人體真的很奧妙。

皮下脂肪堆積

在這之前,寶寶的皮膚呈現透明、沒有脂肪,現在要逐漸長出脂肪了。這時的皮膚有點偏紅黑色,長了脂肪後,透明度也會降低。
隨著皮膚發展,現在寶寶的眉毛已經長出來,不過現在在眼皮後面,寶寶的虹膜仍然缺少色素。寶寶皮膚上也會長出胎毛,胎毛會長在臉部、背、手臂等,逐漸長滿寶寶全身,這些胎毛是為了保護肚子裡的寶寶財長滿全身的,1歲前胎毛就會自然脫落了。

雖然已經開始長一點脂肪了,但寶寶的皮膚還沒全部完成。如果在懷孕21周的時候出生,包含皮膚等許多器官功能都尚未完成,所以連心肺復甦術都不能做,只有流產一途。媽媽絕對不要勉強自己,覺得肚子緊繃發脹不舒服,就休息吧!

那是什麼感覺?

如果媽媽感覺肚子裡傳來一陣陣規律的輕微波動感,可能是寶寶在打嗝,不用擔心一切正常。從小小波動,會感覺到寶寶在肚子裡翻滾,從最初的震動感覺逐漸變成了踢腿和推擠。

媽媽還會發現寶寶有一套自己的作息。

子宮底高度 約17~22公分,孕味十足的媽媽


小腿抽筋警訊

有沒有半夜睡覺時突然腳抽筋,痛到醒過來的經驗呢?
4~6成的孕婦都會發生腳抽筋的症狀,半夜腳抽筋又痛、又睏、又會嚇一跳!

懷孕時腿部的血液循環變差,懷孕懷孕的子宮愈來愈大,壓迫下半身血液循環。孕期體內黃體素分泌增加讓肌肉放鬆,媽媽體重增加太快,肌肉一時無法負擔這些重量,就容易抽筋。鈣質是穩定肌肉神經細胞的關鍵元素之一,若是營養素不足,缺鈣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小腿抽筋,有人還會合併肌肉抖動、關節痠痛無力。

抽筋怎麼辦?
腳抽筋時,伸展抽筋的腿部肌肉,或是在睡前按摩,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睡覺時做好腿部保暖,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和維持肌肉彈性,營養補充減少抽筋的發生。


靜脈曲張

懷孕分泌的黃體素可能會導致靜脈壁鬆弛,隨著孕期的進行, 腿部靜脈的壓力越來越大,會發現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媽媽還可以注意到微血管擴張,是靠近皮膚表面的細小微血管,在腳踝、腿或臉部比較明顯,這些微血管可能有點像蜘蛛網或放射狀的圖紋,從一個中心點發散出來。


容易便秘、痔瘡的時期

懷孕後荷爾蒙會產生變化,變大的子宮會壓迫腸胃,會使便祕更嚴重。
為了預防便祕,攝取水份是很重要的,早上起床後,先喝水刺激腸子吧!
一天當中也別忘了要頻繁補充水分,多吃蔬果和全穀根莖類增加膳食纖維,也可以吃優格或優酪乳等含有益生菌的食物,改善腸內細菌的平衡。搭配規律的作息和運動,就能讓便祕遠離囉!

痔瘡多半是由便秘所引起的,所以預防便祕很重要,變大的子宮壓迫血管,導致血流變差腸道血液鬱積在周圍靜脈,溫水坐浴盆的方式,幫助血液循環,也可以改善痔瘡。

重新審視日常生活,如果便祕和痔瘡的狀況,造成很大的困擾,請醫生開立懷孕時也可以使用的藥物吧!


孕婦貧血頭暈

懷孕後,血液容積增加,血中的鐵質會用在寶寶的生長,根據國內大規模的孕婦營養調查,鐵的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3成,鐵質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很多媽媽都會有貧血頭暈的情況。

很多媽媽會覺得「鐵質=紅肉」,是由於紅肉中的「血紅素鐵」是人體吸收率最高的鐵質來源,還可以幫助其他來源的鐵質吸收,不受其他飲食影響。內臟、貝類、紅肉都是血紅素鐵的形式,另外深色蔬菜、海藻等是非血紅素鐵,鐵質含量也很豐富,能攝取鐵質的食物其實很多。

積極攝取富含鐵質的食材,或是搭配維生素C的食物一起食用,輕鬆預防貧血。

局部抽筋.小心是子癇前症惡化!

大部分的懷孕媽媽抽筋,是因為懷孕期間為了供應胎兒營養,鈣質流失過快所造成的。然而若媽媽有子癇前症的問題,並出現局部抽筋的現象,必須要特別留意身體出現的症狀。

子癇前症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從懷孕20週到產後都有罹患的風險。懷雙胞胎或三胞胎的孕婦、羊水量過多、高齡產婦都是高危險群,即使不是高危險群,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快,也會增加風險。子癇前症有血壓上升、尿蛋白或水腫的症狀,子癇症則是子癇前症合併有癲癇的症狀。

若有子癇前症的媽媽惡化到子癇症,就不會只出現局部的小腿抽筋,而會全身抽搐。若媽媽有子癇前症,合併有局部抽筋的現象時,就應該提高警覺心,留意子癇前症是否有惡化的徵兆。

流產、早產的分歧點

懷孕滿20週出生的寶寶是「流產」,在懷孕20週以後到37週出生的寶寶則是「早產」,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發展快速,只差1週,卻有天壤之別。

早產的產兆,會有「子宮收縮」、「出血」、「破水」、「子宮頸變短」、「子宮口開啟」等。如果出現出血症狀,請務必快去醫療機構看醫生。出血會有自覺,但破水則很難判斷。破水會像漏尿一般,有水從下半身流出來的感覺。倘若媽媽覺得好像是破水,快點去產檢機構由醫生判斷是否破水

有子宮收縮的感覺,可以將手放在肚子上,確認肚子有沒有變硬、發脹。運動後,或是心情比較低落,也會容易導致宮縮,盡可能地放鬆自己,趟下來休息吧!

如果只是偶爾有宮縮感覺,還可以持續觀察,但宮縮的感覺時間出現規律性、或是比平常更頻繁,且伴隨疼痛,請媽媽連絡醫療機構。

隨著預產期越來越近,宮縮會變得次數增加是正常的,但是在足月產之前,特別是週數還很早的階段就出現宮縮的情況,就要特別注意了。

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或許很多以前喜歡的活動,因為懷孕必須取捨。趁機去接觸一些以前感到興趣卻沒機會發展的靜態活動,學習新的事物也許能帶來不同的生活樂趣喔。

CRL (頭臀長) 約18公分。
體重約 400~500克。

現在寶寶在子宮的姿勢大部分是向內蜷曲的姿勢,將手與腳縮在身體前面。

寶寶的呼吸練習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會透過胎盤和臍帶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
即使在羊水中,從懷孕10周左右,寶寶就會做出好像在呼吸的動作,這麼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了出生後的呼吸進行練習。吸入羊水是比吸空氣更費力的動作,在羊水中進行呼吸練習,能讓寶寶的呼吸肌肉發達。


聽見媽媽的聲音

寶寶的腦部發育得更成熟,已經出現可以控制身體的徵兆,也可以聽到媽媽體內聽到微弱的聲音,例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的聲音,隨著寶寶聽力發展,聲音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毛茸茸的寶寶

寶寶的身體覆蓋滿滿的胎毛,皮下脂肪變得豐潤,皮膚也會逐漸變厚。
現在寶寶頭髮已經長出來了,也長出眉毛及睫毛,長相越來越清楚,是像爸爸還是媽媽呢?

濃密的頭髮跟體毛

懷孕時,媽媽臉部和身體的毛髮可能會生長得更快,這可能是雄性激素增加的原因,髮量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豐厚,更有光澤。這並不是長了更多的頭髮,而是荷爾蒙變化,原先新陳代謝會自然脫落的頭髮會留在頭更久,趁現在好好享受豐厚的髮量吧!


乳暈上的突起

懷孕期間,媽媽可能會發現乳暈上分布有粗糙的小突起,這個小突起稱為「蒙哥馬利腺體(Montgomery‘s glands)」,會分泌油脂以維持乳暈肌膚的健康,有特殊氣味產後可以吸引寶寶更好找到媽媽的乳房。


腿部血管凹凹凸凸

腿部血管彎彎曲曲、凹凹凸凸浮現出來的狀態,就叫做「靜脈瘤」。
不只是小腿,連大腿和陰部都有可能長靜脈瘤,懷孕時的荷爾蒙變化、變大的子宮壓迫大靜脈血管,都會讓身體陷入容易形成「靜脈瘤」的狀態。

預防「靜脈瘤」的方法,就是避免長時間站立,以及在休息或睡覺時,用抱枕將腳墊高。只要體重對血管所帶來的負擔減輕,症狀就會緩和,也可以嘗試穿預防水腫的彈力襪。


分泌物增加

這個時期,有些媽媽會覺得分泌物的量增加。
白帶的量會隨著懷孕進展跟著增加,注意內褲的乾淨清潔度,也可以使用護墊,並定期更換。長時間不更換護墊,反而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有些媽媽會在意陰部的清潔。要注意的是,過度用清潔劑清洗陰部,會降低陰道原本具有的殺菌作用,用清水沖洗及可。

平常注意分泌物的狀態,就能提早發覺早產或生產的前兆,正常的分泌物是呈現透明略帶白色,沒有異味。如果分泌物夾帶血絲,或是質地水狀的分泌物不停流出,或是有凝塊狀伴隨發癢、異味,請與諮詢產檢醫生或護理人員。


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

媽媽有沒有蛀牙及牙周病等牙齒問題呢?罹患牙周病的媽媽早產及寶寶體重過輕機率,會比沒有牙周病的人還高。

媽媽懷孕期間荷爾蒙改變,有時候喜歡偏酸的食物且孕吐時胃酸造成口腔狀態改變,容易有蛀牙、牙齦炎或牙周病,甚至有可能會影響肚子裡的寶寶,增加寶寶蛀牙的機率。

懷孕中期是身體狀況比較穩定的時期,孕期除每半年健保給付一次的口腔照護,間隔3個月可再多一次洗牙服務,建議媽媽趁現在鞏固好牙齒,也是保護寶寶的健康。


觀察身體的狀況

媽媽懷孕期間,會有一些症狀,尤其第一胎的媽媽,會猶豫「這樣是正常的嗎?」

  1. 陰道出血
  2. 持續或劇烈的頭痛
  3. 持續或強大的腹痛
  4. 持續即嚴重噁心、嘔吐
  5. 突然發冷發熱
  6. 視力模糊
  7. 臉部和手部浮腫
  8. 尿量明顯變少,或是尿尿時有疼痛灼熱感
  9. 胎動比平常少一半或是沒有感覺到胎動
  10. 陰道有水樣分泌物不停流出
  11. 持續的腰痠與肚子變硬

如果出現任何一種症狀時,應立即回診詢問產檢醫師。

CRL(頭臀長) 約19公分。
身高 30公分。
體重 480~640克。
懷孕初期寶寶的大小沒有太大差別,隨著孕期週數增加,寶寶的成長就會開始出現差距,體重的差異也會變大。懷孕23週,寶寶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呢?

寶寶在偷聽嗎?

聽覺發育會在懷孕8個月左右完成,不過在懷孕中期的階段,寶寶可以聽到媽媽心跳、呼吸以及寶寶也開始聽到外面的聲音,爸爸媽媽說話的聲音,因此出生不久,寶寶就會認出媽媽的聲音了。

不過這些聲音仍被皮膚,子宮和羊水層所隔開,聽的不是很清楚。


消化能力

雖然現在寶寶還不會吃東西,但消化系統已經開始在練習推動食物,就像練習吞嚥一樣。寶寶一出生就會喝奶,其實是經過肚子裡好幾個月的練習。


懷孕23週出生的寶寶

早產兒是指在懷孕20週到37週之間出生的寶寶,隨著懷孕週數增加存活率也會提高。新生兒醫療進步,使得在懷孕28週出生的寶寶幾乎都能生下來,即使在懷孕23週出生,大概有半數的寶寶也會活下來。

不過早產兒會有罹患併發症的風險,所以盡量讓寶寶在子宮內健康長大,是很重要的。若有早產可能性,就會進行治療,盡量讓寶寶留在子宮內成長,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子宮內的環境要適合寶寶成長。


子宮環境不佳,可能導致早產

寶寶之中,有些寶寶會比懷孕週數來的小。明顯比標準體重輕很多的寶寶,會被診斷為「胎兒生長遲緩FGR」,早發性胎兒生長遲緩(early FGR)多半是先天性異常等寶寶本身的問題,而在懷孕期後半段發現的晚發性胎兒生長遲緩(late FGR),則多半是「子癲前症」等疾病或是胎盤的問題。

因為血管收縮等導致血流不足,子宮內陷入營養不足、缺氧的狀態,寶寶就會調整醣類代謝,成長緩慢,好讓自己在惡劣的環境也能生存。子宮內環境變得非常差的時候,繼續懷孕可能會威脅到寶寶的生命,因此醫生判斷寶寶狀況,可能會選擇提早生產,生出來再養。

為了讓寶寶健康成長,媽媽要注意飲食生活等,將子宮內打造成和養育寶寶的環境喔。

子宮底高度 約19~24 cm
懷孕準備邁向中後期囉!肚子像吹氣球般的脹大,開始感覺到肚子發癢或全身發癢的不適症狀增加。


為什麼會懷孕抽筋?

懷孕的時候硬發生小腿抽筋,小腿肌肉異常收縮會非常疼痛。一天當中,抽筋最容易發生在懷孕中後期的睡覺時間。

抽筋多半是血液中鈣質等礦物質不足或身體血液循環不好時冷熱交替時發生,懷孕時的骨盆鬆弛也會引發抽筋。肚子變大的重量對骨盆內的肌肉和腹部肌肉帶來負荷,使得腿部肌肉負擔變大,也容易導致抽筋。

想預防抽筋,吃高鈣的食物補充礦物質、做腿部伸展或按摩,溫水泡腳或是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吧!


懷孕皮膚發癢

懷孕中後期,明明皮膚沒有發疹或是病變,但是常常會有全身發癢的情況,有可能是「妊娠搔癢症」。
「妊娠搔癢症」有全身性和局部性的發癢,是孕期的荷爾蒙變化,使皮膚容易乾燥、過敏所造成的。

想要改善預防妊娠搔癢,維持肌膚保水度是很重要的,注意環境的濕度,另外,用力抓破皮後,發癢會變得更嚴重,所以忍住不抓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可以找婦產科醫師開立止癢藥,或是到皮膚科看診並告知自己正在懷孕。

另外要注意,有肝腎疾病及糖尿病等,也會出現皮膚發癢的情況,如果擔心可以找醫生諮詢。


鼠蹊部疼痛

子宮是由好幾條韌帶固定在骨盆內,其中左右各有1條的圓韌帶會隨著子宮變大而受到強烈的拉扯,有時候會造成牽引痛。圓韌帶在懷孕前的長度只有幾公分,可是到了生產的時候,會被拉長到幾十公分,因此有些媽媽才會覺得大腿根部有拉扯般的疼痛或是下腹部抽痛。

區分牽引痛和早產產兆的下腹部疼痛是很重要的。
若是圓韌帶造成的疼痛,疼痛部位是子宮前面到大腿根部(鼠蹊部),用手壓會有壓痛強烈的感覺。以疼痛部位朝下的姿勢側躺時,圓韌帶會放鬆,疼痛也會減緩。


多汗與異味

懷孕時體溫稍稍偏高,加上新陳代謝速度改變及荷爾蒙變化,讓媽媽容易比平常更容易流汗,有時汗水會產生異味。
請避免使用止汗劑或是含有鋁成份的腋下除臭劑,可以選擇寬鬆通風的衣服,防止異味產生。

懷孕中期是穩定期,可以做比較多的活動。不過若持續宮縮被醫生告知要盡量休息的媽媽,就必須隨時注意,不要在日常生活中勉強自己。

覺得工作負擔很大時,該怎麼辦?

職場媽媽若有胎象不穩或是孕期的其他併發症,請找醫生討論,如果在產檢時被醫生告知要縮短工作時間,不可做負擔大的作業等,可以與職場主管討論。

也不要忽視自己的權利,懷孕期間媽媽有5天的產檢假。懷孕期間如果經醫生證明需要安胎,可以請30天安胎假,並薪資半薪。超過30天的部分,可經醫生證明提供給公司,公司須准假以留職停薪處理。

身高30~35公分。
體重 550~750克。
進入懷孕24週,除了頭髮之外,眉毛、睫毛等臉部細節會逐漸形成,除此之外,寶寶還會活潑的動來動去,媽媽應該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胎動。


皺巴巴的皮膚

皮膚佈滿皺紋,但是已經轉成帶血色的紅色皮膚,上下眼皮已經能區分,全身覆蓋著一層柔軟的胎毛。寶寶成熟後,皮下脂肪會增加,讓寶寶的身材變的圓滾滾,不過在懷孕24週左右,寶寶的皮下脂肪還很薄,臉和身體也都皺巴巴的。這些「皺紋」是具有意義的,是為了在皮下脂肪增加十,有伸展的空間。

到了懷孕24週,寶寶的手腳、軀幹都會變長,因此很多寶寶的身高也會長高。


觸覺及味覺

五感之中,最早發展的是寶寶嘴巴周圍的觸覺。到了懷孕24~25週,寶寶則能感受到羊水的溫度及肌膚的處感。另外,在懷孕24週左右,寶寶的嘴巴、舌頭的神經都已經形成,所以寶寶還能感覺到羊水的味道。

相較之下,視覺比較晚發展。漸漸的寶寶也會感受到光,如果用光源照媽媽的肚子,寶寶也能隔著肚子感受到明暗。


羊水的功用

懷孕24週左右,寶寶會在充滿羊水的子宮內變換身體姿勢。如果醫生在這個時期告知媽媽寶寶呈現臀位(骨盆位),今後改變方向的可能還是很高,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羊水不僅打造了讓寶寶活動的空間,還能保護寶寶不受衝擊。另外,羊水可以讓寶寶維持體溫、防止皮膚乾燥。不僅如此,寶寶會喝羊水使肺膨脹,並利用喝掉的羊水製造尿液排出。練習出生後立刻需要的肺呼吸及排泄。這樣的練習不僅能讓肺及腎臟功能發達,吞嚥時需要用到嘴巴周圍肌肉及吞嚥能力,也能跟著訓練發展。

子宮底高度 19~25公分

腸胃蠕動變慢

女性荷爾蒙的黃體素懷再懷孕初期從卵巢分泌,維持懷孕,到懷孕15週左右,胎盤完成,黃體素變成從胎盤分泌,發揮讓懷孕持續的作用。
黃體素具有重要的功用,不過同時也會讓腸胃蠕動變緩慢,容易引發噁心想吐、胃食道逆流、脹氣、消化不良、便祕等症狀。

腸胃狀況不好的時候,就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媽媽焦慮壓力可能會讓消化更差,放鬆心情能吃多少就吃吧!

子宮收縮的感覺

子宮正在變大,現在你的子宮頂部已經超過肚臍,大約是一個足球的大小。
一般快到生產的時候,子宮收縮會頻繁產生,疼痛也會變強,「假性宮縮」(前驅陣痛)會讓肚子變硬發脹,最後再變成真正的陣痛。

懷孕24週時發生宮縮的感覺,只要休息一下就能解決,但如果休息之後肚子陣痛變硬的狀況還是持續,且慢慢變得有規律時,或是有出血、可能破水的狀況,要快速與醫療機構聯絡。

水腫的狀況

媽媽在接下來懷孕期間,可能腳踝或整隻腳會有點腫脹,尤其是在整天活動結束時。這可能是寶寶壓迫,導致靜脈回流不佳、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水分滯留的水腫。

懷孕期間下肢水腫是正常現象,但過度腫脹可能是子癇前期(妊娠毒血症)的徵兆。如果您的腳或腳踝突然嚴重腫脹,或是連手部、臉部、眼睛等部分浮腫,請務必諮詢產檢醫生或護理人員。



重新審視平常飲食習慣

每次產檢都會量體重,體重增加幅度約每周增加0.5公斤左右,懷孕到現在體重增加還沒超過0.5公斤的媽媽,好好檢視自己的飲食和營養吧。

孕期血液中的血漿量也會增加,導致血液濃度變淡,此外,為了促進寶寶發育,媽媽的鐵質也會用在寶寶身上,這樣雙重的影響下,媽媽容易有缺鐵性貧血。

貧血除了會導致暈眩及站起來時會頭暈,還容易疲勞,嚴重的人常常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懷孕缺鐵,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及氧氣導致發育遲滯,或是生產時陣痛微弱,因此懷孕期間鐵質攝取對策非常重要。

貧血的媽媽可以聰明攝取內臟、紅肉、貝類、藻類或是深色蔬菜等富含鐵質的食材。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質吸收,除此之外,優質蛋白質、或是含有葉酸、維生素E、維生素B6、維生素B12有助於血液形成的維他命,一起攝取營養更加分。


懷孕時的水分攝取

羊水99%是水分組成的,所以懷孕時最好每天要攝取2000 mL水分比較足夠。不過有噁心嘔吐的媽媽,一次喝太多水會加重噁心的感覺,攝取水份的時候,少量多次會比大量一次喝還好喔。

此外,懷孕時的代謝變快,媽媽會比較容易流汗,如果水分攝取不足,身體脫水的狀態,可能會有血流變差,有倦怠感,容易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有可能造成早產。在感到口渴之前,記得要先頻繁補充水分。